2016年9月11日 星期日

蠟燭生命力---陳箴(chen zhen)


在香港我想很多人都不認識他,但在歐洲很多人都知道他,他的作品充滿力量,藏起禪意,揚起藥劑味,以人為本的創作意念,他就是陳箴(chen zhen)。

作品站在群眾裏,溶化在無邊際的領域間,與微生物一起飄散四空,可是,他的生命只維持了45年,而藝術微生物卻繼續寄生在空氣中,一鼓靜心的力量不經意地流放著,或者稱為陳箴力量吧!

他其中一組系列作品"Beyond the Vulnerabillity"1999年

陳箴1955年生于上海,父母都是醫生,在醫學文化家庭內長大的他,並沒有選擇父母的行業,卻跑到上海戲劇學院修讀舞臺設計。

步進80年代,中國開放,學院的學生可以伸請海外留學,雖然伸請並不容易,但年青熱血的一群不管如何困難都願一試。

80年代的中國年青藝術家紛紛顯現,創作出中國達達主義,爆炸式力量把歐洲人震動了,因而吸引歐洲畫廊、畫商及收藏家的注意,遠渡到中國各省覓尋新血,畫廊遷就藝術家的要求,有自由創作空間,甚至可以讓他們以藝術家身份伸請出國,離開封閉式的政治牢籠,越洋到別的國家呼吸自由空氣,就在這浪潮下,沖走一批新浪潮藝術家,陳箴就在那時捲進巴黎。

他用不同顏色的蠟燭築起房子,房子構思來自巴西的一個小部落。

 陳箴在80代年踏足巴黎,當時才25歲,語言及經濟的困擾,令他對前景沒信心,決定給自己5年時間,看看長城以外的國土,在86年幸運地進入巴黎國家美術學院,他的人生故事又再改寫了。
來到巴黎沒生活來源,又找不到別的工作,最後決定用自己的強項, 畫頭像。
他背起畫夾,拿著小凳子,手中一支炭筆,當上街頭畫家,年青的他,只懷著對藝術的一份熱刺,二年的頭像畫家生涯,令他更踏實地步上藝術舞臺。

他說:在中國,蠟燭代表人的生命,一下子便熄滅,也容易節斷,非常之脆弱!

四平八穩很簡樸,象徵著人類應該追求簡單的生活。

 在場館一角
那兒亮起微弱的燈光,一系列排屋放置在玻璃長臺上,靜靜的排在一起,突然間聽到細微的喘氣聲,吸引我往前看小屋的架構,不同形狀屋脊,感到人存在的生命力。
我們終極的追求是簡單,在簡單的定義下要承擔起脆弱的生命,人類只得似一個勇士般,不斷地往前沖。

排屋後是他對醫學上的解析圖。

陳箴因父母的影響,對醫療針灸有深入認識,也經常把作品與醫學解析同時展出。

他也逃不開人生的生老病死,天給了他天賦,但在短期內完成所有任務,結果在2000年因癌症離開了,遺下妻子及兒子,獨自登上天梯。

他知道醫學的理論,但不懂建立個人健康,在拼鬥的時刻卻完結了生命。

他的遺體葬在法國知名的公墓Pere Lachaise,那兒葬了無數有名的學者、文學家、哲學家及名人等。

在藝術上他發出光芒,死後沒有回歸自己的國土,對一個思想傳統的中國人而言,確實有點難過。

蠟燭窩雖溫暖,但沒安全感。
這批蠟燭小房子是他的小品。
鮮豔的顏色,脆弱的感覺,正正吸引了收藏家的興趣。

地上小房子的倒影,一個個各自存在,非常雅趣。
在他死後,一切事宜由他妻子負責所有藝術上的安排。
陳箴在80及90年代牽起風潮,除了趙無極在歐洲能佔上重要位置外,其次便是他,他的早逝令所有留外的中國藝術家也想分一哥位席,同期的除了楊杰昌、黃永砅等等,後期的算是王度了。

藝術的流動性很大,能永久佔上名聲,真要收藏家極力吹捧才可。